首页 > 世链号 > xoxoex火币|组织如何像生命一样生长?我们跟知识社区 Socialwiki 发起人聊了聊
DAOStep  

xoxoex火币|组织如何像生命一样生长?我们跟知识社区 Socialwiki 发起人聊了聊

摘要:区块链以外的社群协作组织实践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可能需要区块链来解决?我们专访了拥有 4000 名参与者的知识社区 Socialwiki 发起人冷锐。原文标题

区块链以外的社群协作组织实践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可能需要区块链来解决?我们专访了拥有 4000 名参与者的知识社区 Socialwiki 发起人冷锐。

原文标题:《对话 Socialwiki:组织怎么像生命一样生长?》
作者:Ruby、Jessie

本期内容为 DAOfest 上海预热系列的第二集。DAOfest 上海是 DAOfest 全球活动系列的上海站,由 DAOstep 联合链闻、橙皮书和 Bitfwd 共同发起。

??Guest:冷锐(Socialwiki 发起人)
??Host:Ruby (DAOStep 联合发起人),Jessie (胖车库发起人)
??Time:2019/11/14

和冷锐在网上认识很久,她也是我发现为数不多的,比我更经常更新朋友圈状态的人。你能在他的动态中找到各个领域的知识,组织、管理、艺术、政治、技术甚至 ... 宠物,他是我见过的最称职的「知识分(feng) 子」。

「我对知识和社交感兴趣,所以我做了一个项目叫 Socialwiki,现在社区有大概 4,000 多人。我们想做的事情是搭建一个人类知识网,就像阿凡达里面的灵魂树一样,载体就是 socialwiki.cn 的平台,产品就是一个可视化的、结构化的百科,你可以看到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关联。」

组织如何像生命一样生长?我们跟知识社区 Socialwiki 发起人聊了聊

这次见冷锐的初衷是,想看看区块链以外的社群协作组织的实践,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及有什么可能需要区块链来解决。

冷锐说她在做 socialwiki 的第一个半年时,也想到设计经济体系怎么和区块链结合,但至今都没有方向和答案。

  • 「第一个问题就是,wiki 这个东西,不用区块链好像也能做。」
  • 「协作的过程我们用自己建立公共账本和钱包记录工作量。」
  • 「DAO 对我来说更像一个小圈子里面的东西,对现在的协作起到什么样作用,我们现在还没有感受到。」

1 社区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数据只是一部分表征

冷锐把 Socialwiki 看作是一个有核心团队在运营的非营利性知识社区。Socialwiki 的社区有包括知识共建、愚公移山、社团 Fresh 三大项目,以及几个实验室在内的诸多协作模块。共建者们(大多是大学生群体)通过参与线上项目,自由结成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学科,进行相关的研究和知识输出。这个过程中会有指导(通常是硕博群体和行业人士)把共建者们向具体的落地方向引导。

Jessie: 现在整个社区运营状态是怎样的?

冷锐:社区现在大概有 4000 多人。主要是用项目制去运营,项目制的形式比较容易和外部发生连接。每次做一个项目,协作者的招募都是通过合作伙伴去完成。支持我们一期共建的合作伙伴有豆瓣,还有一些青年新媒体。二期的合作伙伴,有搜狗百科、腾讯文档,还有一些青年自媒体和一些知识平台。对我们来讲合作伙伴是非常重要的。

Ruby: 社区参与者的主要画像是什么样的? 不同角色(合作伙伴、协作者)在网络中的诉求是什么?

冷锐:70% 是大学生,10% 是硕博,20% 是工作的人。合作伙伴的话,每一家他的合作点都不一样,比如说像企业的话(腾讯文档),他希望能看到一些协作的场景。企业客户的话,大多是十几二十人的协作场景。而我们的场景是非常丰富的,从几个人的协作到百人千人的协作。再比如说对于一些青年媒体的话,他会有这种常规性的需求去推荐一些好的青年项目,我们是他们推荐的项目中的一个。

对协作者的话,我觉得是学习这个事,跟其他社区最不一样的东西在于,我们不是靠完全靠结果去激励,比如说他们不全是真为了得到一个积分(或者周边)来参与。有些甚至会觉得这个积分的设置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首先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学到东西,然后包括一些经验的增长,而且我们是实践社群,小组一起做一个学科图谱,就像写一篇论文,过程中能锻炼团队协作方面的东西。

Jessie: 现在的粘性怎么样?

冷锐:留存的话,有两个衡量方式。一个可以通过愚公移山去衡量。我们一期有 90 多个项目进入愚公移山,二期有 60 多个。还有一个方式是我们会每期项目结束之后做回收问卷,看参与者的体验,问卷回收率大概是 10%。

Jessie: 你觉得以后这个指标需要往上提吗? 这个是不是现在面临的挑战?

冷锐: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我对增长还有数据分析本身是很反感的,因为它是互联网公司的一套评价体系,但是有的时候也不得不借助这些指标去衡量社区的健康情况。所以现在的一个折中点就是会用这个东西去帮助我们观察,看社区是不是健康的状态。但我不会设定 KPI,为了数字而去做事情。

我更愿意把社区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就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一样。他健康的时候很有行动力的,对应社区就是输出比较高效或者是交流很热烈。如果发现社区好像最近没什么活力,那就像一个人的抑郁状态一样,但这是一种主观的反应,无法靠数字和 KPI 来衡量。我觉得数字更像是体检表里面的一些指标,只是一部分表征的体现,无法衡量这个人的精神的状况是否健康,社区是健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评价。

组织如何像生命一样生长?我们跟知识社区 Socialwiki 发起人聊了聊socialwiki 的知识图谱

在我看来比如互联网公司基本上是以上市为目标,为股东服务,实现资本的增长,然后去上市去获利。所以你所有的逻辑都是数字的,我只有达到这个数字,我才能够拿到下一轮投资,然后达到这个数字我才能上市,都是围绕资本的增值去做。这里面当然会催生大量的数据造假,然后整个产业链都在围绕数字的增长。

在我的理念里,首先我对这个东西不感兴趣,我们也不是以上市为目标,而且我也觉得大家都这样的话,会大造成大量社会资源浪费,当然这个是社会效益层面的。现在的互联网行业很闷,投入了大量的资源、996 的劳作生产一堆相似的东西,强行营销强行增长让消费者去使用,去成瘾。

我会觉得说如果未来的人看到这个时代的这些繁荣,会觉得非常荒唐。花了如此多力气,甚至耗尽生命力的方式去生产、消费、娱乐,鲜有价值的留下。这些「增长」对文明有贡献吗 ? 或者是用垫脚效应加剧了社会内卷 ?

所以我们会想说,如果把重点放在想做成一件事上,而不是数字增长上,那么它的生命周期可能就会很长,比如我们想建成一个人类知识图谱,它应该是像一个有机生命体一样生长起来的。我们允许有周期,社区可以时而打鱼,时而结网,每走一步都根据生命体给你的反馈做调整。

2 千人规模的协作组织,发起者要「无为而治」

Ruby: 能再介绍一下「知识共建」和「愚公移山」,这两种形式的区别是什么?

冷锐:愚公移山会更像一个机构化的运营。每次知识共建可能会有 2000 人左右报名,愚公移山会有几十个人左右,然后会分不同的「部门」运营

一期愚公移山的有 6 个「部门」,分别是:

  • 学术委员会:保证图谱和词条的专业性
  • 荣誉事务所:负责宣传
  • 金融实验室:研究分布式组织的财务运转方式
  • 原理实验室:探索前沿的理论
  • 情景实验室:策划和设计活动线和实验场景
  • 容器实验室:网站呈现知识的方式 ,类似产品和技术开发部门

组织如何像生命一样生长?我们跟知识社区 Socialwiki 发起人聊了聊

愚公移山更能和现实的「公司」映射起来。二期做了一些结构调整,将「学术委员会」、「原理实验室」、「容器实验室」合并成「全息图书馆」,围绕知识的可视化和结构化。

组织如何像生命一样生长?我们跟知识社区 Socialwiki 发起人聊了聊social wiki 的协作流程和组织结构

Ruby: 所以愚公移山更像是有「生命周期」的公司组织? 那它的生命周期的开始和结束,应该怎么定义?

冷锐:差不多。 两个知识共建中间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负责组织的自我进化和下一次知识共建的孵化,形成一个循环。

Ruby: 一个很直接的问题,愚公移山产出的成果,产权归谁所有?

冷锐: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目前还没有对它形成结论。 我们整个组织就没有「股东」的概念,愚公移山的产出和 socialwiki 的产出的知识都依赖社区,社区是谁 ? 归谁所有 ? 我理想中的百科是公共设施,服务所有人,不归任何人。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Ruby: 我看到你们设计了一些激励的单位,「仔」和「光」,这个东西是怎么运作的?

冷锐:我们会对大家的工作量做一个记录。 现在的激励,可能看起来很幼稚,只能换周边。但是未来这些记录,能不能换一些更大的东西,我觉得是有可能的。但我现在也有比较头疼的问题,就是怎么让组织有一个「日常运营」的状态。目前我们更多是以「项目制」来组织的,会有一个明确的周期和时间界限。每次愚公移山结束之后,你的身份会和社区其他成员的身份一样,不会有一个「等级」的概念。

Ruby: 这个影响大么?

冷锐:我希望社区可以自运营。 比如每个实验室,是否能有常驻的人甚至 leader。那常驻的人是否应该有个「title」,这个「title」对社区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其实是我在思考的话题。扁平化和「等级制」之间,要有一个平衡。

Ruby:这更像一个社区内的社区身份的设置和流转机制的问题。 我们也考虑过「角色」的问题,我们选择的平衡方式是有权力的牵制和低成本角色流转的机制。

冷锐:对,我们后面会尝试把重点放在不同的「部门」的运营上,可能会根据不同的「部门」发展的需求,设计不同的规则。 可能有的部门有「角色」,可能有的部门维持「项目制」。

Jessie: 说到项目,你们怎么保证参与协作项目和任务完成的质量?

冷锐:这个取决于环节的设计。 我们会先做线上的培训,比如某一个学科的知识图谱,开始会有 200 多人参与进来。我们会给协作者设置阶段性的任务。比如我们会先培训什么是思维可视化,知识可视化和知识整理,并设定任务。通过这个任务,你可以知道自己怎么做图。然后进行协作工具的培训,让你知道怎么以团队的方式作图。在每个不同的项目阶段,会不断的给共建者「赋能」,而参与者只有在每个阶段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才能进入下一个任务的协作。

Ruby: 说到「赋能」,一定要有能量来源。 Socialwiki 的能量来源除了你个人,还有别的么?

冷锐:知识分享者主要来自社区和我们的合作伙伴。 知识这个东西只要你会了,你就能做,就有沉淀。从去年 12 月份第一期知识共建到现在,我们做了 100 余次分享,分享自己的经验、观点、知识 ... 很感谢他们。一些甚至是企业高管或者博士,为社区做一次分享要花很多时间筹备,而这些都是无偿的。

Jessie: 说回到组织和激励,你设计的激励机制的反馈是怎么样的?

冷锐:我现在遇到一个比较烦的问题是,工作量的记录。 我们现在的采用的方式是以小组的方式去产出,通过我们的公共账本做一个记录。我们会有一个理想状态,是可以达到足够公正。但记录这个过程你说每个人他的贡献量是一样的吗? 肯定不一样,肯定会有划水现象 。

组织如何像生命一样生长?我们跟知识社区 Socialwiki 发起人聊了聊socialwiki 的公共事件簿和公共账本

Jessie: 对,所以怎么解决?我记得读书的时候做 project 衡量成员们贡献的方式是 peer review,互相打分,就每个人都要给别人打分,不要给自己打,然后最后算一个平均值出来。

冷锐:现在还没有解决,但这种互相打分我很谨慎。

Ruby: 因为它会有作弊和共谋的可能?

冷锐:不只是作弊。我会很担心那种会激发人性恶的东西。所以我们对排行和筛选会很谨慎,担心我们一旦把东西的范围圈定了,他就会有我的圈子、我的利益这种概念和想法。一旦形成了一个小的圈子,一个小的利益集团,整个网络的开放性就不存在了。目前看到的常规的激励方式,都没有办法避免一个社区形成一个「既得利益」的群体。

另外我还有一个洞察,可能是我比较想去跟别人分享的。你在做机制的设计时候,可以去参考很多东西,比如说一些现成的理论,但是你再应用到自己的社区的时候,不要直接把成品拿来。

因为我的一个感觉是社区它是生长出来的 。比如现在有一个很前沿的理论,它可能并不适用你现在的阶段。可能有一个 70 年代很流行的理论,但你发现很有用,尽管它不是最先进的。 所以设计者要有一个洞察的能力。什么东西在社区什么阶段会 work,哪怕它都不高逼格甚至很 low 也没有关系

Ruby:规则是长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 (笑)。

冷锐:对,我会形容就像在沙盘里面倒一杯水,最后水会流出一个轨迹出来。这个水有一个自然的重力,组织者要做的是非常敏捷的观察、削掉阻碍,让水按照自然的重力流下去,这样组织才能自然的生长。

3 DAO 能不能成为一个社会角色的载体

聊到最后,冷锐也提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做百科这件事实际上不是一件回报率高的事情,所以需要团队有初心。最近也在筹备百科 2.0 联盟,将各个领域做垂直知识库的人聚一聚,分享彼此都是怎么养活自己的。(笑)

所以斜杠青年这个概念也是我在尝试的。如果你的社会角色只和一家企业有关联,实质上你的个人风险是很大的。如果你能够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理论上你的风险也被平摊了

你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中实现不同的价值。对于我来说 socialwiki 实现我更高层次的理想的追求,我也有其他的方式去应对生存需求 ..

Ruby:对的,在我的理解里,未来 Full time 这个概念会越来越淡化,个人社会角色的流转会越来越脱离现有的组织的「壳」,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 DAO,也许它提供的契约组织方式和协作工具会是一种新的组织和社会角色的载体。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msy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