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新闻 > CBDC如何从虚拟走向现实?
Eric  

CBDC如何从虚拟走向现实?

摘要:从现阶段需求看,数字人民币由央行信用背书,安全性较电子支付产品更高。因此我们认为,数字人民币在推广过程中将更注重提升渗透率,而非增加人均持有规模。

在主观力量与客观趋势的双重作用之下,CBDC(央行数字货币)从虚拟走向现实已是大势所趋。然而CBDC作为一个外生事物,在融入现有金融生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多重摩擦成本,那么央行应当如何最小化潜在的摩擦成本,实现CBDC“软着陆”,便成为一个当下值得探讨与规划的问题。我们认为,CBDC除了在优化自身基础性能之外,更需要注重三个方向的进化,成为一个可供选择的(alternative)、有所提升的(better)以及无损害的(harmless)新型货币解决方案。这三个进化方向也折射出CBDC应有的发展理念:第一,CBDC不是推倒重建,它需要作为创造性的补充与现有支付体系共存,推动一致性支付标准的建立;第二,CBDC不是简单的法币数字化,它需要以人为本,为用户提供保护隐私、安全可靠的更优支付体验;第三,CBDC不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而更注重使用习惯的渗透与改变,引导互联网金融的重心向传统金融体系回归。

近日,BIS(国际清算银行)联合多国央行连续发布了三篇关于CBDC的报告,分别探讨了CBDC的兼容性、用户需求适配性以及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影响。此前BIS将研究重心放在CBDC自身的设计细节,讨论采用何种机制以提升支付效率与降低中介成本,而这三篇报告则似乎开始考虑一些更为现实的问题。受主流货币当局的主观力量以及货币体系更迭的客观趋势的双重影响,CBDC从虚拟走向现实的脚步正在临近。在CBDC作为一个外生变量着陆的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减小其融入现有金融生态的摩擦,不失为一个值得提前探讨与规划的重要课题。BIS的系列报告恰是通过分析三个看似并不相关的主题,给出了完整的指引方向。我们将其总结提炼得出以下结论,为实现CBDC“软着陆”,CBDC需要朝着可供选择(alternative)、有所提升的(better)以及无损害的(harmless)的方向进化。

CBDC不是推倒重建,它需要与现有支付系统谋求共存(Analternativechoice)。BIS在第一篇报告中重点强调了CBDC的兼容性。过去央行只需要承担印刷纸币的任务并提供价值保证,公众就能自发通过物理交换的形式实现货币流通。而数字化形式的货币流通则必须考虑系统兼容性,倘若公众需要完全从原有支付系统转移至CBDC的新系统,那么无疑会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缺乏竞争也会降低市场活力。目前来看,数字人民币主要在商业场景层面推动兼容。

在数字人民币试点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就与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确定了了公私分工合作的高效路线。央行作为核心开发的公有部门,保证数字人民币系统能够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提供安全有效的支付系统。

而私营部门则提供商业场景,助力数字人民币快速渗透,在数字人民币的基础上也可相应拓展业务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场景拓展虽然能够推动数字人民币快速触达终端用户,但数字人民币嵌入现有支付系统不可避免会产生较高的额外成本。由于我国现有支付体系的技术标准尚未统一,不同支付机构之间的可互操作性较低,因而在各机构纳入数字人民币这一新的选项时,可能需要量身定制适配方案。BIS报告提到,CBDC能否以较低成本实现大范围兼容,很大程度上与现存支付系统的特性相关。

如果原有系统已经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和通信标准,那么CBDC的渗透成本将会大幅降低。因此,为尽可能降低数字人民币融入现有支付系统的摩擦成本,央行需要从这一方向重点推进,克服潜在的因商业利益和格式互斥等问题形成的可互操作性障碍,整合统一我国的支付体系标准。

近期,监管正在有序推进支付宝、微信支付与云闪付的互联互通,第一要实现条码支付的互认,第二则是开放平台生态场景的支付入口,这已体现出逐步建立一致性支付标准的新思路。

CBDC不是简单的法币数字化,它需要以人为本,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Abetter choice)。与现有支付系统兼容保证了CBDC在供给层面的即时可用性,而从需求层面看,如何使公众愿意形成使用CBDC的习惯则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由私人机构主导的电子支付在过去数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如果CBDC不能在功能上超越这些电子支付手段,用户可能并不会选择长期使用CBDC。

从已披露的信息来看,数字人民币具有一定前瞻性,展现出了满足用户现在和未来需求的潜力。我们认为,数字人民币如果仅是法定信用货币的数字化,那么从长期看竞争力并不足,即使通过红包或者交通补贴等形式发放给公众,公众或许只会一次性使用,收取的商家仍会迅速将数字人民币转化为银行存款,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流转。因此,数字人民币需要把握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凭借独特优势改变用户的支付习惯。

从现阶段需求看,数字人民币由央行信用背书,安全性较电子支付产品更高。此外,数字人民币还支持双离线支付,保证其在极端灾害天气与网络信号较差的情形下仍能正常使用,而子钱包功能的推出,则使得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物过程中无需输入具体的银行卡信息,对用户隐私形成有效防护。

而在未来的潜在用户需求上,可编程性将成为数字人民币重点开发的特性。《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指出,可编程性是指通过加载智能合约,在确保安全与合规的前提下,可根据交易双方商定的条件、规则进行自动支付交易,促进业务模式创新。目前已知的可探索应用场景有两类,第一类是协议支付。虽然水电费、话费及信用卡还款等各类传统场景已经支持自动代扣代缴,但我们仍需要借助一个可信第三方进行资金的托管与结算,在此过程中用户数据往往不可避免地被第三方机构所掌握。

加载智能合约的数字人民币则能有效替代第三方机构,以公开透明、安全可靠、可控匿名的方式直接实现交易双方的点对点清结算,更好地控制用户数据的收集与利用。另一类是微支付,数字人民币有望与区块链技术融合确认数字产权,缔造新的业务收入流转模式,实现创作者经济的内容货币化。

CBDC不追求规模扩张,而注重习惯质变,尽可能减小对金融生态的冲击(Aharmlesschoice)。一直以来,狭义银行是发行CBDC的一项潜在担忧,即银行存款大规模向CBDC转移,引发金融脱媒和货币挤兑等潜在风险。BIS在第三篇报告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与学术测算。

根据BIS分析,如果银行因此失去了一部分活期存款,那么他需要转而通过长期的批发型融资(比如发债)来填补这一缺口,抬高银行的融资成本。但相比存款,长期批发型融资的短期偿还压力降低,在资产端所需要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HQLA)也会相应减少。通过学术测算发现,假设长期融资利率、非利息收入、非融资费用等条件不变,在最坏的情形下(损失25%的存款,长期融资利率比活期存款利率搞2%),银行的ROE将下降接近0.9%。相反,如果银行想要维持盈利能力,那么借贷利率则需要提高0.7%。(如图2所示)

 

因此我们认为,数字人民币在推广过程中将更注重提升渗透率,而非增加人均持有规模。我们在报告《数字人民币的破与立》中提出假设,到2030年数字人民币的渗透率可能达到70%,但人均持有金额或仍与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余额基本持平。BIS报告也指出CBDC能通过两种手段减轻存款替代效应。第一种是数量手段,即设置CBDC的最大持有量或者在特定时间段内的交易量。

公开资料显示,匿名情形下的数字人民币总余额上限为1万元,普通实名使用上限为50万元,同时对单笔转账消费限额、日累计和年累计转账消费限额均有所规定,如要获取更高额度,还需要额外的登记手续。第二种则是价格手段,对CBDC不付息或者设置负利率,降低公众对CBDC的持有意愿。数字人民币在现阶段主要替代M0,不提供利息补偿,相比银行存款也并不具备回报吸引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支付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其他国家有所差异,移动支付(而非借记卡、信用卡等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已成为公众使用的主流支付方式。根据艾瑞数据,2020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94%。

因此,电子货币(包括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对银行存款的挤出效应在过去数年已经凸显,在使用场景不变的情形下,推出数字人民币的附加效应并不会很强。相反,数字人民币主要由商业银行承兑,将加速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如果公众的电子支付习惯能顺利过渡到数字人民币,打破互联网企业的流量垄断优势,那么传统金融机构有望凭借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推进多元化业务的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下一阶段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system design and interoperability, BIS,September 2021

[2]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user needs and adoption, BIS,September 2021

[3]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financial stability implications, BIS,September 2021

[4] 数字人民币的破与立,工银国际研究,2021.5

(作者为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作者:程实
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msy2134。